2016年9月15日讯,里约夏季奥运会的圣火虽然已经熄灭,但有关里约奥运会的探讨却还在延续。昨天,参加了里约奥运会新闻媒体大战的各路媒体,齐聚北京的恒源祥北京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了由中国体育记协晚报分会、中国晚协体育新闻分会、《新闻与写作》杂志和恒源祥集团共同主办的“里约奥运会媒体传播新趋势研讨会”。与会嘉宾通过奥运前方的切身经验和体会,对奥运会报道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达成了共识。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阎彤 摄 研讨会组织者表示,在每届奥运会后进行媒体总结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希望通过亲临一线媒体人的总结,对奥运会新闻报道的得失以及出现的新报道手法、方式进行交流总结,以期为下一届奥运会报道提供更多的理念和指导。事实上,里约奥运会从开赛前就在赛场卫生环境、社会治安以及场馆建设进度等等方面引人关注,开赛后又有各种各样的新闻引导着舆论的走向。亲自带队参与了里约奥运会报道的《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中国体育记协副主席李中文,以《全媒体背景下的奥运舆情转换及其应对》为题,对里约奥运会期间出现的热点新闻,从舆情转换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他认为,里约奥运会是第一届全媒体的奥运会,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必须要积极使用各种媒体形态进行的报道方式。他说:“做到该坚守的必须坚守,该兼顾的必须兼顾。” 新华社体育部发稿中心主任曹剑杰,介绍了国家通讯社在奥运会期间的报道规模、情况以及亮点。他说:“未来6年的三届奥运会将分别在亚洲城市平昌、东京和北京举办,届时对于中国媒体而言,竞争将更加激烈,舆论态势将更加激烈,因此新华社必须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未雨绸缪。” 而《北京晚报》副总编郭强从地方媒体在奥运报道中的做法进行了介绍。除了前期的观战手册,报道期间的“特刊”等报纸的传统阵地外,郭强特别介绍了对奥运会期间《北京晚报》的报网联动进行了介绍。“我们的‘约吧快报’在整个奥运会期间的总阅读量达到了1.4亿,单条最高达到了1241万。”他说,“我们还推出了11期号外,总阅读量980万,单期最高的阅读量属于孙杨,达到了120万。”其实电子号外《北京晚报》在全国纸媒中是做得最早的,郭强认为在未来的新闻竞争中,电子号外将是维护报纸尊严非常重要的途径。他预测:“四年后的东京奥运会,因为只有一小时时差,《北京晚报》的纸质报道版面还能否保持现在的规模,这我不敢说,但可以肯定,《北京晚报》新媒体的的投入一定会更大。”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曹勇,在研讨中通过对里约奥运期间收集的大数据整理,为与会嘉宾梳理了整个奥运期间有关舆情走向、新闻焦点话题关注度以及新的媒体传播趋势等等方面。他认为,奥运会中的媒体类型如今已经非常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成绩依然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各类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他说:“新媒体领域,手机直播在奥运报道中的应用成为本届奥运会的最大亮点,这应该为业界带来思考,或将改变未来奥运报道格局。” 此外,《体坛周报》副总编吴翰、搜狐体育总监张艺、北京体育广播台长蔡明可等媒体负责人,也分别从各自角度和领域对奥运报道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全媒体时代中国媒体在此次里约奥运会新闻报道中引导国内舆情,传播正能量的主流积极作用,但也指出其中夹杂了一些偏激甚至是失实声音,还指出个别媒体记者在奥运会报道中缺乏基本职业素养他表示,。他表态在未来的体育报道和奥运报道中,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将从管理者的角度,对这些情况加强管理,使中国媒体能够在未来的奥运会报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 奥运报道需要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里约奥运会报道形成的舆论力量,是正能量的传播,以正面激励为主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贺电高瞻远瞩,虽然这次金牌数低于以往,但党中央国务院的评价也非常高。我觉得其实那个贺电里面讲到的两句话,其实既是对体育人,也是对我们传媒的褒奖,或者是要求。就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中国精神,伟大的征程需要伟大的中国力量!”这个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伟大的中国力量,在这次奥运报道中通过媒体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现和传播。 从形式方面,里约奥运会传播的手段是全媒体的传播,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全,没有任何死角。自媒体有很多发言,但有些声音不理性,很偏激。最近一段时间总局宣传司在考虑围绕着中国体育记协,下一步该如何改革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提高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2022年我们要举办冬奥会,我们在考虑是否要通过培训,来提升体育记者队伍的整体水平。 新华社体育部发稿中心主任曹剑杰: 未雨绸缪未来新闻战这次里约奥运会新华社奥运报道派去前方119人,后方还搭建了报道平台,直接参与奥运报道的人数将近300人。奥运会期间,新华社中、英文发稿3千多条,图片2万多张,播发的各种文种有中文、英文、俄文、法文、德文、阿文、西文、葡文等各个小语种。《新华网》也推出了9个语种的多媒体、多终端的专题,我们还做视频、VR、移动新闻的一些稿件。新华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内媒体服务,100家媒体采用的稿件,我数了一下最多大概70条。在外文稿件方面,我们的稿子被西方三大通信社、《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这些主流媒体采用和引用,整体的成果超过了伦敦奥运会。 这一次融合报告的成绩比较突出,新媒体专线、新华社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还有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大屏幕,这四个板块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新华社客户端奥运专题的总浏览量达到了4.7亿。24小时现场新闻总浏览量超过了5千万次,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稿1千多条,还直播了15次。纽约时报广场上,中国屏幕在奥运会期间每天推出一期奥运宣传片叫“为了纽约付出真我”,北美的主流媒体比较关注。 这个在纽约大屏幕上的宣传片,17天每天都更换不同的内容。此外,我们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的客户端的线上新闻为新媒体报道搭建的平台,24小时不间断地用文字、图片、视频发稿。我们推出了叫“早高峰”与“中午茶”两版视频的脱口秀的视频节目、推出了奥运主播秀栏目、推出了口述奥运史的视频节目和VR奥运栏目,我们还推出了赛场声音栏目和奥运大数据,我们还在三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推出奥运报道……这些都是新华社领导认可的创新点,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一流的世界通讯社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未来的6年,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要举办平昌冬奥会、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媒体竞争会更加激烈,我觉得舆论的态势也会更加复杂,所以媒体也必须未雨绸缪、力争主动、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闻媒体中心主任曹勇: 全媒体时代制造话题黏住用户奥运会新媒体带来的全新的奥运报道的模式。新媒体的影响,非常震撼和具有颠覆性。 这次奥运会我们看到这样几个基本的特点,一个是电视,打开电视看奥运,我想这个习惯包括对奥运会精彩的分享的感受我觉得短期内不大会改变。虽然电视的占有率下降,但电视本身质量的提高,比赛还是需要有欣赏的感觉,我觉得这个短期内不会改变,但是电视会面临短视频分享的冲击。 第二是传统的互联网,互联网叫做传统的新媒体,相对手机软件和移动终端他们面临新的挑战,但它的视频化和海量信息的分享方面,没有办法替代,而且它是一个重要的平台,我们的《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的稿件在四大门户网站上都可以看到。 第三是所有的传统媒体在向全媒体或者新媒体转型,这个特点非常的突出,我们在前方的每一个传统媒体的负责人现在都在想办法在新媒体上如何突破,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 第四,短视频、动图这样的方式在奥运会上体现的非常的突出,传播也非常广。 为什么会出现第四个特点,跟下面两个因素有关系,第一,你必须有话题,你有话题用户才参与。你得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和形式去制造话题,通过话题更多的黏住用户,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要面临共同的问题。做的再好的报道没人看,没人参与互动,我觉得效果就会打折。 (责任编辑:) |